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中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专稿】王中:从城市氛围看到城市居民的文化诉求

2016-05-05 09:21:02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曾丹妮 编 
A-A+

  【导语】: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的王中教授做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讲座,为市民在五一节假日期间增添一项文化教育活动。

  就《艺术创造 文化国家——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为题,讲述公共艺术的概念脉络、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所具有的问题。并以国外优秀的公共艺术及自身创作的项目为例,辅助听众能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公共艺术的作用。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状况】

  “公共艺术”概念的传入与其面临的问题

  王中:“公共艺术”在1990年代左右才传入中国,时间较晚。公共艺术的传入伴随着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把他称之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前进”,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城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这是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所以现在大家也可以看到,“十八大”以后包括提出了“美丽中国”、“城镇化进程”、“城市美誉度的提出”、“城市文化软势力”,其实都是着眼于这三十多年来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转型和建设方向。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问题:城市特色危机

  

  城市标志性建筑被高架桥拦腰折断

  

状似北京天安门的临汾尧庙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临汾是根祖文化的故乡,建设北京天安门这种行为对于当地没有任何意义。

  将传统与现代建筑直接放在一起

  这样的图在中国大江南北都屡见不鲜,我们有非常好的传统的传承,也有非常现代的建筑,但我们直接把二者放在一起。曾有个荷兰教授说,“苏州很好,我捂上这只眼睛很美,捂上另外一只眼睛很美,两只手一放开天啊,太吓人了。你们老的东西也好,新的东西也好,但都放在一起,这个很奇怪。”

  我们的城市缺少统一的、科学的、严谨的规划和机制的推进,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公共艺术的两个脉络】

  公共艺术很难用一个明确的表述定义。从公共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共艺术的解读都不同。我们简单说,如果公共艺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大众+艺术= 公共艺术”,连接成一个特殊的领域就是公共艺术。

  首先具有公共性的取向。很多的城市文化尽管放在公共空间但是不叫公共艺术,因为没有公共性的取向。

  公共艺术严格地来说有两个脉络,一个脉络是艺术家进行社会参与和社会介入,一个脉络就是政府纳入国家文化形象和城市发展战略。也就是我们常谈的城市公共艺术。

  艺术家参与和介入社会

  维维安洛弗尔说,一方面公共艺术代表了一种愿望,试图以乌托邦的形态和场所强化观众对于艺术品、环境乃至世界的体验。另一方面,他又潜在地担当着现代主义的重任,他试图颠覆和质疑各种的固有的价值观和偏见。

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 克里斯托手稿

  克里斯托包裹德国国会大厦

  克里斯托在1971年有这个想法,他不断地去游说直至在1995年成功,当时德国纪念两德统一要搞很多的活动,于是他又把这个想法拿出来,让议会去辩论。他在议会大厦上主要说了三点,说完了以后260多票赞成,220多票反对。

  他当时在议会上说了什么样的三点呢?他非常冠冕堂皇:

  第一点,当年纳粹德国的时候,很大的科学家、学者、文化学者、艺术家都跑到美国去了,今天德国是欧洲的领袖,我们要向世人证明德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具有包容性。如果我能把议会大厦包起来,全世界人都认为德国人在文化上具有足够的包容性,甚至能够容忍这样一个行为出现。

  第二点,不管多少年以后,如果做了这个事情,人们都会记得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曾经发生过这么重要的一项文化事件,

  第三点,零成本。2千万美金由艺术家支出。根据以前项目的数据得出,德国在零成本投入的同时还能带来数以计万的旅游人口,带来几百万美金的收入。

  然而他做这个项目的真正目的,是要颠覆整个德国人的价值观。

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 Wrapped Reichstag 克里斯托 1971-1995 柏林

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 Wrapped Reichstag 克里斯托 1971-1995 柏林 以惊人的魅力影响公众的视觉习惯

  政府纳入国家文化形象和城市发展战略

  公共艺术通常被称为“百分比的艺术”。在国际上是一个法律,简单说就是拿出1%的城市建设资金来做公共艺术,是一个强制执行的文化政策。由西方福利国家兴起,强调艺术的公益性格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制而带来的具有强制特征的文化特征政策,并与城市规划、经济紧密相连的。

  公共艺术起源于欧洲,“public”这个词是西方17世纪以后才出现了,当他跟“Art”结合起来连接成一个新的词“public  Art”,当然出现的时间更晚了。我们最早考证这个百分比的政策是1888年,当时巴塞罗那为了举办万国博览会为了美化城市,出台了一个“裴塞拉案”,1%政策的圆形就在这儿。公共艺术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是真正形成系统形成完整的法律和机制建设推进执行在美国。也源于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兴起,美国当时提出来要向欧洲学习,将艺术植入城市的肌肤。最正式的以公共艺术立法,“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提出来的是1959年在美国的费城。

  欧洲巴塞罗拉1888年通过裴塞拉法案,1980年公共艺术引导都市在开发,汉堡也有公共艺术的法案等等。但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目的有所不同。欧洲集中在1970年以后很多城市重新在解读公共艺术,或者是修正法案。那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很多的城市由于沃尔玛这种商业的兴起,城中心区丧失了活力,人们一到下班点全跑到郊外去住,所以当时的公共艺术更集中在“艺术要重新使城市焕发活力”。

  澳大利亚的立法应该是在1990年代中期才立法的。虽然立法晚,但澳大利亚是全球范围内在理念和执行力度,包括资金保障上做的最好。很多州达到了2%的法律法规。

  台湾1992年立法。

  韩国在1995年才实施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但是后发居上。

  在首尔有这样一个纪念碑,上面有八个字,1993年当时的卢泰愚总统亲笔题写“艺术创造  文化国家”。韩国的公共艺术政策也叫文化艺术奖著条例,包括韩剧的发达,都是因为有这个政策支持。

  目前全球公共艺术立法的国家和城市呈这样一个分布,很可惜在中国还没有。

  具体案例

  日本理论家南方条史生先生说,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者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

芝加哥的前院 千禧公园 2004

千禧公园实景图

千禧公园实景图

  千禧公园占地24英亩,耗资4.75亿美金,本来为了千禧年2000年做成的,工程太大2004年才完,历时6—7年的时间。

  2004年出的公共艺术指南主要就是介绍千禧公园,千禧公园提出了新的理念,数字科技,自然地景,亲民互动。

西班牙艺术家普莱策的作品

  他采集了1千个普通芝加哥市民的脸部的影响,每个小时变换6张脸。这个表情跟真的喷泉会有联动,使得作品不再是孤立的一个物化构筑体的形式立于城市的一个公共空间,而跟这个城市的居民发生深层的联系。

西班牙艺术家普莱策的作品

  从千禧公园可以看到这跟我们传统所理解的公共艺术不一样。于是我们说,传统的公共艺术简单说叫艺术装点空间,艺术对空间起一个装饰作用、美化作用。到了千禧公园会发现,艺术开始去营造空间。

  所以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更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所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还系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一定要对城市的文化有孵化作品,这才是公共艺术的核心。

  【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公共艺术总的来说有十二个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结合国家级的城市设计框架,导入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造。

  巴黎新城的设计:

巴黎老城

巴黎新城 通过这个轴线,在几公里范围内直接可以看到老的凯旋门

  巴黎建新城的时候用新旧凯的形式形成一个对话,讲述巴黎是一个有历史沿革的城市。

  巴塞罗那 公共艺术整体导入的城市再开发

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地图1986-19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环境空间设计进入了后工业时代,随着古旧商业区渐渐衰败废置,描绘城市的未来便成为环境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规划当中对于生态设计越来越重视,公园与休闲、生态与保护、都市设计与住宅,这些分类之间的界线越来越被打破。空间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在环境空间中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突出,同时公共艺术本身在手法和概念上也突破的原来的边界。

  北站公园:

北站公园草图 北站公园主导是一位雕塑家贝尔利-佩伯。整个公园包括一个路灯,包括座椅,包括公园的大门,乃至植物,都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佩伯用一个大的景观雕塑表现抽象化的“绿与水”主题。佩伯一直都在追寻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并不断地创新土木工程,草地的绿色,天空的兰色和云彩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地和海洋超越时间的表现。表现了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四周群山环绕,地中海文化和欧洲文化交汇融合的国际城市。

北站公园实景图

北站公园实景图

  利奥-德-加乃伊劳大街:

  这是一个两边都是单行道的公路,有5米的落差,两个高度是不一样的,长306米,306米道路隔离带是公共艺术项目做的。实际上是用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来完成的一个具有功能的城市设施,包括残疾人的坡道。

  第二,国家或城市的视觉代码。

  标志性的东西不是想要就能有。自由女神像不是为了成为标志性的东西,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丹麦美人鱼之所以能够成为标志,是因为其背后的文化,有了安徒生童话美人鱼才能代表哥本哈根。

  第三,重要历史事件纪念。

  很多的国家都会,比如前苏联的纪念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宇航纪念地,也包括911纪念地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第四,结合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介入公共空间。

  纽约的联邦广场塞拉的雕塑“倾斜的弧”,被认为影响穿越广场人群的使用,遭到公众的反对而最终撤走。

《倾斜的弧》理查德·塞拉 1987

  新的亚克博-亚维茨广场的公共艺术由出身于费城的女艺术家玛莎·施瓦茨设计。她尝试将大地艺术运用到复杂的城市环境之中,施瓦茨的魅力在于设计的多元性,施瓦茨意识到该广场的设计必须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玛莎·施瓦茨作品俯视图

玛莎·施瓦茨作品实景图

  第五,传承社区历史和文化,并保持一种开放的对话状态。

  有许多规定的快乐农场:

  日本神户大地震摧毁了神户很多的建筑,许多居民沦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客。于是政府给建了很多的公建房,配以些许广场,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住在里面。但是这种广场没有园林景观的绿化,政府请艺术家,其中有一个艺术家叫田甫律子,做了一个空间叫做《有许多规定的快乐农场》。他每年的春季要带着这个地方的居民一起种菜、种水果,然后收获的季节,要求居民们各家都做菜,大家摆在一起,祭奠大地震死去的人。在实际上促进了这个社区居民的交流。

  纽约的公共阳台:

公共阳台 全景俯视图

  2009年6月9日,位于纽约曼哈顿西区一段废弃30年的高架铁路完成了华丽蜕变,成为向公众开放的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承载着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它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纽约工业史读物。而这条被纽约的现代化进程所淘汰的工业木乃伊,在后现代主义中获得救赎,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物尽其用”也算是对一个城市的自由,以及复杂秩序的尊重。

  第六,结合城市家具打造富有个性的城市功能设施。

  有很多的城市休闲用不同的座椅来打造,游乐设施、残疾人的坡道、桥梁、公交车站包括地下通道的出入口等等都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装裱城市特色。

  第七,激发城市交流与互动。

  2008年5月22日,位于大西洋两岸的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各竖立起一座大型“望远镜”。伦敦艺术家保罗·圣·乔治运用宽带因特网电缆,实现了这两个望远镜之间的高速视频图像传输,从而将两个城市拉得如此亲近,以至人们会感觉伦敦和纽约是通过大西洋下的望远镜连接的。

  两地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两座望远镜,看到大洋彼岸的城市风光,还可以与对面的人打招呼、写字留言。

  第八,社区活力的催化剂。

  瑞秋猪:

乔治亚·杰博 瑞秋猪

  在西雅图有公共艺术计划,其中计划是“瑞秋猪上街”。这个猪是1985年举行比赛得冠军的一头猪,家喻户晓,以前有人给他做了铜像。瑞秋猪诞生于1986年8月17日,是雕塑家乔治亚·杰博(Georgia Gerber)根据1985年Island县展览会的冠军猪—— —重达750磅的名为“Rachel”(瑞秋)的猪而复制的铜像。

社区居民每年为瑞秋猪举办生日庆典,成为该社区饶有特色新的文化节日

  这个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不是因为他做一头筑铜的猪,不是因为上面刻了字,还有猪蹄印几百米,而是因为每年为这个猪过生日,而进行为期5—7天的艺术节。

  第九,针对社会面临的问题,艺术家的契约制。

  第十,传承城市文脉增进社区认同。

  巴塞罗那也是一个老城,有很多的建筑需要拆。然它保留了一扇墙,形成一个新的跟叠水结合起来,老烟囱也留着,其他的东西进行串连。

  社区整治完成后,不是单纯的推倒重来,而是依然让人对自己的社区有认同感、有记忆。一个城市其实非常需要有这样的艺术的方式,来传承自己城市这样的一个记忆。

  第十一,教育功能。

  坚壁重围内的公共艺术——监狱雕塑营:

  1976年,布来梅市针对一栋市政府建筑、一间学校、一间医院和一间监狱设施公开征选公共艺术计划。

艺术家在监狱建立监狱雕塑营,教习犯人制作艺术品

犯人制作的雕像

  第十二,艺术关爱。

  看得见的声音——钢琴绘画装置及公共艺术计划

  这是一架经改装的、会画画的钢琴。每当一个琴键被按下时,与之一一对应的注满颜料的喷嘴便会向旋转画布喷射一次。一区终了,参与者此刻的音乐表达便被记录为画布上抽象的图案。艺术家用这个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做了场活动,邀请盲人音乐学校的孩子,他们弹出的不同音乐的旋律喷出不同的画面。后将这些画进行义卖,最后再捐给这个盲人学校的孩子们。

活动创作现场

盲人所创作的作品

  【王中先生的公共艺术实践】

  5m北京:

  这是我最早的个人作品,是鸟巢北边的风动作品。(PPT)。左上角这个采集了长白山的上亿年的凝灰岩,海南和东海的凝灰岩。

  50m 武清:

  在武清做的作品。直径50m,高25m,白天看是红颜色,一个浅水池,周一到周五因为内部装有LED,呈五种颜色,并藏有音箱,经过慎重地调研,周边那些老百姓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诉求,里面的音箱呈现不同的音乐,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500m 郑州:

  市领导给予指标,要求做一个40m高的青铜文化主题艺术品。因1904年第一辆蒸汽机车到了当年小小的郑县,而今天的郑州是由于一个蒸汽机车带来的一个交通枢纽、一个大都市。决定将蒸汽机作为主题,做一个1904公园的概念。

  车头有四关闯关游戏,孩子可再次进行游玩

  另外一个地方有一对情侣,这个情侣把前面30m的枕木全换了,里面有一个箭头,这些枕木换的都是中国古代有关爱情的诗歌,长短不同诗歌不同,无形中营造一个新的有关爱情主题的一个场所。

效果图

  5000m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下湖北岸文化公园:

  我们创造一种新的机制,横向机制。在鄂尔多斯康巴实新做一个主题公园,让公共项目引领这个片区,让将来游人可以参与,可以带来新的旅游的消费。我们做了一个蒙园文化公园。

  这里面有五个主题公园分别是五色哈达,这里面可以看到每一个广场的错落,也就是将造型当成规划来做。没有一个在平面上完成,全部根据落差来做。

  50000m,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公共艺术:

  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墙20m长、3m高,以前是一个浮雕和壁画,一块瓷板画。在激活空间,跟居民产生关系的目的上进行创作。项目采用了4千个琉璃块,每一个边长不到8公分的琉璃块,用时三年,共采集将近2千个小物件,由北京普通市民提供。作品以琉璃封存具有代表性的北京生活老物件,拼贴成老北京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剪影。通过扫二维码阅读物件背后的故事,将老北京的记忆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与存留。

南锣鼓巷站实景

扫二维码后出现每个物件背后的小故事

  500X Nm,世博轴(未实现):

  浦江把上海世博一分为二,右侧是浦东,左侧是浦西,上海的老区和新区。世博轴是浦东的这个轴,跟城市进行对话。将其设计为两个轮,感觉上是一个轮在滑动。

世博轴效果图

  上海世博那次参展204个国家和城市,最后每个城市留一个柱子,就是世博轴。把柱子上挖土放在右边我们做的城市礼品沙漏,将它跟巴黎进行交换。把巴黎的土放入柱子里,上海的土放在巴黎。为上海世博留住204个城市的土和一些信息。

  【结语】

  沙里宁曾经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 我们所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所具备的文化意向, 80%其实都是通过公共艺术所反映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对整个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的重要。

  现今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有许多的问题,但通过美育的普及、长期的教育、审美的提高,公共艺术的立法机制、正确的城市公共艺术认知总会来临。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中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